Search


診療日誌 05/18/2015 - 放下

這幾週來,有一位年紀將...

  • Share this:


診療日誌 05/18/2015 - 放下

這幾週來,有一位年紀將近八十的老太太,每週都由女兒陪伴來看診。這位老太太來到診所時都有說有笑,言語之間,聽得出來老太太是見過世面的人。老太太說她在上海長大,後來隨著先生跑遍世界很多地方,特別是在非洲經商十多年,飛機坐到不想再坐,去過的城市,多到現在只想留在家裡。

老太太的健康問題,不外乎是年紀大的人常見到的腰背痛、睡不好等等,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但是,醫生當久了,尤其是中醫當久了,會有一種直覺,會不知不覺地看出許多細小的端倪,我總覺得老太太有些事藏在心中,幾次看診時,我刻意多聊了一些,看看老太太會不會自己告訴我,畢竟很多事不是醫生該管的,我們得尊重病人的隱私。

這週老太太又來看診,也和前幾次一樣,和我有說有笑,她還延續上次的玩笑,她說上海的女人不是都像電視裡演的那麼精明等等。看到老太太興高采烈地和我邊說明這週情況邊說笑,我忍不住了,我這次直接了當地問她:「妳是不是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藏在心中,沒有告訴我,而這件事就是影響妳健康的原因?」

老太太前一秒鐘有說有笑,後一秒鐘聽到我的話,馬上淚流滿面,整個人幾近崩潰,她說:「李醫生,還是被你看出來了….」。原來老太太的兒子,幾年前過世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何其難過!老太太說,剛開始時,她每天躲著哭泣,無法正常過日子,最近她已經「好很多」,現在每天念經,可以每天對著兒子的照片,平靜地述說她今天是如何過的,老太太說她還告訴兒子她來看李醫生。

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告訴老太太,我想說些話,但是如果我說太多,請不要介意。老太太要我明講。 我告訴老太太,她沒有真的「放下」,只是換了個方式把自己再鎖到悲傷裡去。我問她,如果她和兒子的情況互換,如果是她在天上,而兒子還在人間,她會希望兒子如何過日子?她會不會希望看到兒子每天花時間對著她的照片解釋一天的生活?還是她寧可兒子花時間陪家人聊天、花時間和朋友小酌一番、花時間去山上呼吸新鮮空氣、花時間到海邊聽聽浪濤、花時間讓自己歡笑、花時間讓世界更美好…..。我希望她把兒子的相片暫時收起來,好好地過每一天,等到真的能「放下」時,再把兒子的相片拿出來。

老太太畢竟是見過世面的,聽得懂我的意思,知道她兒子會希望她「放下」,會希望她每天快快樂樂地過日子。當然,人世間很多事情說得容易、做得難,或許做醫生的,每次「多管閒事」提醒她一下,能多多少少讓她「放下」一些。

對往生者最好的思念,就是讓自己每天都過的很快樂、很充實。

http://andylee.pro/wp/?p=2822)


Tags:

About author
關於部落格 我本來是個科技人,也是一個科技管理與投資人,受過現代化邏輯分析訓練,從量子物理的嚴密數學推衍,無線通訊軟硬體的系統設計,到複雜的公司購併與投資財務模型,無一不是嚴格的「科學分析」與「實事求是」。換句話說,我本來跟中醫一點關係都沒有, 也跟很多不了解中醫的人一樣,覺得中醫很不科學,甚至覺得中醫已經該被淘汰了。 我為什麼會走到中醫的領域呢?十年前左右,正當我頂著史丹佛電機博士及柏克萊MBA的光環在矽谷汲汲營營時,我父親得到了肝癌。一開始醫生說仍不嚴重,只有1.2公分,栓塞手術即可去掉腫瘤。第一次栓塞後,果然腫瘤迅速縮小,可是不到三個月,新的肝腫瘤冒出來,竟然有5~6公分。又再次栓塞,第二顆腫瘤也縮小,然而,又不到三個月,再度有新的肝腫瘤冒出來,這一次成為11公分,連醫生都不相信腫瘤可以長得這麼快,只能說那叫做「多發性肝癌」。 我一方面不能理解這樣的病情發展及醫療方式,另一方面想幫助父親,我開始作研究,查詢各種資料,請教各類醫學專家。很快的,我了解到現代西醫學對慢性病的處理是很有限的,就連美國疾病管理中心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CDC),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以及很多其它世界頂尖醫學研究組織都表示,現代西醫學沒有辦法有效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失眠,憂鬱症,體重過重等等慢性疾病,標準醫療程序有很多的爭議及副作用。這讓我很驚訝,深入了解後才明瞭,現代西醫學在分子生物學層面上,或許很科學,但是在臨床治療,並非我以前認為那般邏輯化,而且臨床治療往往非常局部化,缺乏整體理論與模型,而是以嘗試錯誤 (trial and error)及鬆散的統計數據為主。以一個科技人的背景而言,這樣的一門學問,似乎達不到「科學」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和我有相同想法與疑問的人其實很多,甚至有好幾位史丹佛大學的西醫專家教授,當面指出西醫臨床上的缺失,並大聲質疑西醫學上的很多問題。 就在我對現代西醫學感到無助時,有朋友及西醫專家要我去多了解中醫,這些人都有見證過或親身經歷過中醫治療的效果 。我一開始時,無法接受這樣的建議,就連現代西醫學都達不到嚴謹的科學標準,古老的中醫又如何能提供一條大道呢?然而,人的緣分是很難解釋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碰上了中醫經方派大師倪海廈中醫師。倪先生病人案例讓我很驚訝,我保持科技人懷疑的精神,去了解去查驗。我慢慢的對中醫有了很不一樣的認識,開始愛上中醫,而倪先生也成為我中醫的啟蒙老師,帶領我進入了中醫的世界,我從一個不懂中醫的人,轉變成一個中醫的支持者與實踐者,經過很多很多的臨床驗證,我實在不得不讚歎古老中醫的偉大。 中醫其實是一門很嚴謹的科學,非常俱有邏輯性,臨床效果往往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然而,很多人對中醫有很多的誤解,更有很多人利用中醫的名號做不肖的生意,讓中醫背負了很多的罪名。所以,我想寫個部落格,來說明我所認識的中醫,這當然無法闡述整個中醫學問,更無法代表整個中醫界對中醫的看法。然而,希望藉由我嚴謹的科學與科技背景,以及我在臨床上做到很多人認為中醫無法做到的病例,來喚醒一般人對中醫的誤解與懷疑。 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至少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現代的醫學、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等等來說明中醫古書中的理論及治療方法。很多人試著使用這個方法來解釋中醫,我也曾花費不少心思與力氣在這條路上。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方法雖然有其一定的價值,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這種使用一門學問去解釋另一門渾然不同學問的方法,就好像硬要用化學的化學反應去解釋物理學的萬有引力,看起來都是在解釋自然現象,兩者的出發點和基本定律(axioms)完全不同,即使在最終的理論上或許可以聯結,但在實際生活應用上不是很有效率的 。 另一條以現代科學方法來闡述中醫的路,是利用基本科學的精神,以及邏輯推理的方法,把中醫當作完全獨立的學問,先不要想證明中醫的基本定律,而是想辦法從那些基本定律推衍,看看是否能在人體現象與治病上得到相符合的結果,如果在多次應用上得到很好的相符性,那麼這些中醫基本定律就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要急著用現代醫學來解釋中醫古書中的理論,我們把中醫古書中的基本定律條列整理出來,利用邏輯推理,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看看人體的反應及治療效果是不是和我們推理預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性很高,那這些經典中的基本定律就值得我們尊敬與接受,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基本定律,那只代表「現代醫學」這項「工具」還不夠先進,畢竟「現代物理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也仍然太多太多。 至於部落格為何取名為「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得提到一本書「當孔子遇上哈佛 」。前輩元大創投董事長李克明先生是哈佛大學嚴格訓練出來的法學博士及企業管理碩士(MBA),是位專精跨國商務及企業購併的國際律師,更是國際金融企業的頂級專業經理人,經歷過無數次的商場鬥智。 十年前,李董事長因緣際會重新拾起論語孟子等等中國經典,他驚然發現,他幾十年來累積無數的商場心得與智慧,竟然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古人討論過,而這些經典書籍裡的智慧更遠遠超過他的想像,於是李董事長以他哈佛企管與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 ,全心投入中國經典研究,也因此寫了「當孔子遇上哈佛」。當我向李董事長請益時,了解到我個人從西方教育轉向中國古老智慧的歷程與李董事長頗為相似,一個講治人心,一個講治人體,而我寫這部落格時,也受到李董事長的大力鼓勵。因此,我也就沿著李董事長的書名,把孔子換成中醫醫聖張仲景,把哈佛換成我的母校史丹佛,成了「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www.D
View all posts